Category Archives: 養生篇

保健灸助您“回南天”遠離關節痛

2017-03-11 馬瑞、符文彬   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仲春三月廣東天氣變化無常,忽冷忽熱,陰晴不定,近日更是進入了廣東特有的“回南天”。空氣濕度突然增高甚至家中的濕度計都會爆表,牆壁地面都會“冒水”,到處是濕漉漉的景象,戶外則被“濃霧”籠罩,不少市民會出現身重困倦、脘腹脹悶,甚至不思飲食或是大便溏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抱怨關節疼痛、酸困重著、行動不利,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其是這全是“濕邪”惹的禍。符文彬教授教您如何在家中進行保健灸以輕鬆應對回南天。

符教授指出春天在五行屬木,人體五臟之中肝亦屬木,因而春氣通肝。春季本應肝氣調達而升發。《內經》有云: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中醫認為肝血充盛則可以濡養筋脈,但出現濕邪困體,則影響肝的升發,肝氣鬱遏則橫逆犯脾,脾虛則濕著痰濕更盛,肝脾相互影響,則出現血不榮筋且痰濕留著於四肢關節而出現疼痛。應以溫陽健脾、行氣化濕為法。

取穴如下:中脘、神闕、足三裡、曲池、內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

定位:

中脘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神闕在臍窩中央部。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膝眼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處。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操作方法:艾條溫和灸懸灸,每穴約5-10分鐘,灸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堅持艾灸以上穴位,不僅幫助您緩解關節疼痛症狀和改善活動功能,還能讓您遠離身重困倦、脘腹脹悶、大便溏瀉這些濕重困身的症狀。

此外,乍暖還寒的春季配合關節局部保暖和適當的祛濕湯水也有幫助哦!

 

轉載自 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增強視力的穴位按摩法

一般人到了40歲以後,隨著年齡增長,眼睛晶體核會逐漸硬化,晶體的彈性會漸漸下降,眼睫狀肌功能開始變弱,從而令到眼睛的調節力減退,以致大多數人在近距離工作和閱讀時會產生困難。這種因年齡所致的生理性調節減弱稱為老視眼,亦即我們廣東人所稱之「老花眼」。它的主要症狀是近視力減退,遠視力不受影響。初期感到閱讀小字時不清楚,便會不自主地將目標物移離眼部。隨年齡增長,一般人需配戴凸透鏡〔老花鏡〕方能看清楚。另外可能伴隨眼睛疲勞、眼脹、頭痛、視物模糊等等症狀。這是因為看近距離目標物時,眼睛要需增調節而使睫狀肌過度收縮及過度集合所致。

《黃帝內經》謂「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在五官來說,眼睛更是反映陰精的充盈與否?另外,中醫古籍《眼科心法要訣》裡,有一首《能遠怯近歌》的條文謂「近視昏蒙遠視明,陽光有餘損陰精」,說的正是老花眼的症狀,也說明老花眼形成的原因是陽氣有餘而陰精不足有關。如果個體陰精虧虛則易致體弱神衰,臟腑功能失調,令病邪易侵襲人體。因此現代人常感到身體疲憊、頭昏腦脹、眼睛乾澀難受,這些都是因為用眼過度導致陰精不足所致。故此,中醫認為每天給能夠為眼睛做做養生保健,確能起到延緩老花眼的功效。

如何延緩老花眼的中醫方法

  • 按摩法 – 每天早醒後,合閉雙眼並以雙手的中指按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無名指按眉毛中部魚腰穴(位於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的穴位),小指對準眉毛內側攢竹穴(在面部,眉頭凹陷中,額切際處),適當按壓。每次5分鐘,便可以緩解眼肌疲勞、令眼睛明亮。

  • 熱敷法 – 每天臨睡前,用40至50℃的熱水洗臉,洗臉時先將毛巾浸泡在熱水中,趁熱熨貼在額部和眼眶部位,雙眼輕閉,待溫度降低後再拿開洗臉,便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環。另外平時也可將雙掌用力搓熱,掌心按著眼睛,以掌心的熱力溫煦眼睛,直到溫度降低後再搓熱 ,反複做5次,這也能達到熱敷明目的效果。

  • 薰蒸法 – 長者可將熱水倒入杯中,眼睛置於杯口上方,閉眼薰蒸,用熱水蒸氣輪流薰蒸雙眼,但長者請注意眼睛不可離杯口太近,以免蒸氣燙傷,這也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環。

  • 運目法 – 利用一開一閉的眨眼來興奮眼肌,並上下左右滾動眼球,以改善眼睛肌肉的血液循環;同時每天早晚各遠眺一次,儘量遠眺綠色的植物,再把視線由遠處逐步移近,以改善視力功能,調節眼部肌肉。

  • 食療法 – 長者可以用枸杞子、杭菊花、決明子泡水代茶喝,起到清肝明目的功效。另決明子(先炒)更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老年性大便秘結患者也有裨益。

另外,長者平時看書、使用電腦的時間不可超過30分鐘,並須每10分鐘後便閉目養神,按摩雙眼2至3分鐘。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博士

IMG_4840

老年性便秘的中醫療法

老年性便秘是指長者大便間隔延長,並超過48小時不排便者,便可診斷為便秘。便秘患者的大便一般性質形狀多乾硬成羊矢粒結狀,排出時困難,也有大便雖然不乾硬,但排便時卻有艱澀不爽的情況。一些長者除長期便秘外,亦可因為便秘日久,濁氣不降而出現其它兼症,例如:頭暈、頭痛、納呆、腹脹、口瘡、口氣、咽痛、眠差等病症,更可能併發痔瘡、肛裂等疾患。另外,情況嚴重的話,個別體虛多病的長者,亦可因過度用力排便而誘發心臟病、腹外疝 、腦溢血中風、甚至猝死。

傳統中醫認為長者便秘的病因是由於個體氣血陰陽的逐漸虧衰,胃氣通降無力所引致,也有其他的因素包括:

  1. 不良飲食習慣 : 如食量不足、進食油脂過少、進食含纖維的蔬果過少、每天喝水量不足、過食煎炸辛辣食物、素嗜吸煙,咖啡,醇酒及濃茶。

  2. 不良排便習慣 : 如忽視便意、抑制排便、排便姿勢不當。

  3. 不良的生活習慣 : 如睡眠不足、缺乏運動、勞逸過度;心情鬱惱及氣候變化等等皆可誘發此病。

傳統中醫在治療方面,一般以辨証論治為基礎,但治則總離不開通腑排便。通便方法多樣,有健脾益氣、養血潤燥、溫通開秘、清熱潤腸、順氣導滯等等,但長者必須以養血潤燥為先導,切不可妄用攻下中西藥物,避免傷陰耗氣,進一步影響健康。

便秘的護理與調攝

  1. 長者必須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無論有否便意,應該規定按時坐厠作排便動作;

  2. 在飲食調理方面,長者應儘量避免過食煎炒辛辣食物,亦不可過食生冷寒涼食物,宜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梨子、及含高纖維的食物;

  3. 長者每天應定時多飲暖開水,每日起床後飲用淡鹽水500~800 ml , 以加强刺激腸道蠕動 , 稀釋大便預防便秘;

  4. 長者應避免長久坐臥,因久坐傷脾久臥傷氣,平時應多做運動,如公園散步或體操等以鍛煉身體;

  5. 長者應每天局部自我按摩腹部,以加強氣血運行,幫助食物消化及刺激腸道蠕動以利排便;

  6. 長者應保持心境平和舒𣈱,避免情緒過度刺激;

  7. 假若便秘日久或長者氣血虧虛致致大便乾結難排,當長者無力排便時,可適當適量選用外塞甘油栓以潤滑並刺激腸壁,令大便軟化且易於排出;亦可在晨起後,飮服蜂蜜糖水以涼潤腸道,改善排便;

  8. 對老人性便秘患者,應慎用瀉下藥如大黃或番㵼葉等,避免長期服用這些藥物,以免影響腸道功能。

預防便秘的按摩手法

  1. 按揉臍周:長者用雙手掌重疊放置於肚臍部位,然用輕輕用力順時針方向按揉5分鐘;

  2. 推按腹脘:長者先用右掌輕力從右腹部推向左腹部,再用左掌輕力從左腹部推向右腹部,兩掌交替推按5分鐘;

  3. 按揉腹脘:長者用右掌從右下腹起始 , 沿腹周邊循序作環形向左下腹輕按,用力均勻,每次堅持15分鐘, 依據長者體質按摩時可取坐位或平臥位;

  4. 按壓腹脘:長者用右拇指,稍稍用力沿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循序順時針按壓腹部10遍;

  5. 拍打腹脘:長者可虛握雙掌,無規律地拍擊腹脘部約5分鐘。

老年性便秘的食療方

 材料:黑芝麻 30克、核桃仁30克及蜂蜜適量。

製法:將上述兩味一起研碎成泥,加蜂蜜,以温開水冲服,每天早晚空腹各服1次,對老年習慣性便秘有幫助。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博士 @2016

IMG_0716 [151762]

 

長者足跟痛的中醫防治

長者足跟痛的中醫防治

很多長者都有足跟痛這問題,它是由於跟腱滑囊炎、足底腱膜炎、跟骨下脂肪墊炎等等所引起的痛症。現代研究認為骨刺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當人們在長時間站立、長途行走及行走崎嶇道路時,身體便會反覆令骨刺對應部位的軟組織損傷,長久下來便會逐漸產生無菌性炎症、水腫、肌腱組織粘連,這些癥狀會令局部組織壓力增加而產生疼痛,因此患處多呈紅腫及疼痛等癥狀。另外有研究指出足跟痛與足跟骨脂肪墊萎縮、婦女內分泌失調、體型肥胖及老年人骨質疏鬆等因素有直接關係。(全文見附圖)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  2014

page-0 page-1

                

長者冬季養生篇

長者冬季養生篇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對冬季養生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順養閉藏之氣,必待日光,避寒邪也,⋯⋯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不同論述。綜觀《內經》思想,冬季養生著重於補養腎氣和閉藏陽氣兩方面。根據這兩觀點,在此談談長者冬季養生保健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起居養生

「早臥晚起」即早睡晚起,指的是立冬節氣後,夜漸長而日漸短,這時長者須順應此規律,確保睡眠時間充足,從而令陽氣潛藏,陰精積存。另者,在寒冬個人保暖禦寒方面,衣著不宜過少過薄,室溫也不可調校過低,以免耗損陽氣及引起感冒。但當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時,軀體腠理開泄,也令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人體。因此,長者切記在冬天時要防寒保暖,特別是要保持頭、背及腳部的溫度。在戶外時,務必要戴上帽子、頸巾和背心以保護頭、頸和背部,以防損傷陽氣而致病。

中醫同時認為,頭頸背部是督脈及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處,而這兩條經脈分別掌控一身之陽氣及主一身之表,因此在冬季,要經常讓頭背等部位曬曬太陽以增加個體陽氣,這除了有助溫通經脈,亦可改善情緒作用。另者,曬太陽亦可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從而預防延緩老年骨質疏鬆的產生。

至於腳部,中醫有「睡前洗腳,勝食補藥」的講法,特別是冬季,寒氣多從地面經雙腿而上,而熱水浸腳確可起保暖作用。這原因是因為人體多條經脈都是經雙腿再入胸腹連臟腑,再上往頭面通腦髓。因此,熱水(或加入中藥材)浸腳可使經氣暢順,氣血運行得以改善,這不但可紓解疲勞,更可增強長者睡眠質量,令入睡加快,睡得較深和更熟。另外,在冬天浸腳亦令全身百骸暖和,這對老年高血壓、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皆有極佳防治作用,但浸腳時間不宜太長,長者每晚臨睡前浸腳,應以自己畧出微汗為佳,亦不宜超過20分鐘。

〈二〉運動養生

雖然冬季天氣寒冷,長者亦不可停止運動,但切記避免在大風嚴寒的環境下進行。鍛煉時,應根據自己體質予以調節,運動宜循序進行亦不可過度劇烈以免身體受傷。對於風濕關節痛症患者,更該在冬季進行運動,以改善關節組織的血液循環,並紓緩痛症。


〈三〉飲食養生

具體來説,冬季飲食應當依循「秋冬養陰」這原則,長者切忌進食生冷及引起燥熱的食物,平常應當選取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以補陰潛陽並提高個體的耐寒能力。因此,長者可較平時多吃一些肉類,這也符合冬季著重養藏的概念。另外,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這説法,這是指在冬天的時候,陽氣封藏在裏,加上在冬天會多吃點溫補食物,這樣難免引致胃中煩熱,因此在冬季,可偶爾吃點蘿蔔這種較涼性的食物作調節功用,以消滯並減少體內積熱。

〈四〉穴位養生

最後,跟長者分享兩組冬季養生的穴位(湧泉與三陰交)。湧泉穴位於雙腳足底,當屈足蜷趾時,在足心最凹陷處;而三陰交穴則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際。長者在平日空閒或在浸腳時,可用手指或用筆桿輪流按這兩組保健治療穴位,這便可達到補腎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    2014

號角月報 http://cchc-herald.org/hk/?page_id=4263

專題: 暢談中式湯水

2014年7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謝陳惠珊、陳雅文、趙秀華、鄧玉蘭、賴子通、酈偉恩、周簡艷珍

筆者曾到訪不少的國家,但從來沒有找到一個地方,比我國更擅長製作湯水的。

粵人愛湯水

中國人自古喜愛喝湯,民間有句話:「飯前喝口湯,不用開藥方;飯後喝口湯,消食保健康。」明末清初時,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嶺南之地,愆陽所積,暑濕所居。故入粵者,飲食起居之際,不能夠不慎。」廣東地處亞熱帶,炎熱而潮濕,易生病毒。廣東人堅信湯水能調理養生,起滋補之功效。若缺乏湯水,難免百病纏身,怪不得廣東人對於製作湯水特別講究。筆者走訪陳澤鵬中醫師,邀請他為讀者們介紹製作湯水的方法及推介兩款的夏令湯水。

做湯有三法

製作中式湯水,大致有三種方法,分別是「滾湯」、「煲湯」和「燉湯」:

滾湯

滾湯的製作時間較短,且沒有藥材的成分。當水煮沸後,加上蔬菜和肉類等的湯料,再煮滾一會便可調味飲用。

煲湯(煑湯)

又名「老火湯」,因為加入藥材成分,有滋身補益之效,所以一般需要煲兩至三個小時,並以文火(中小火)煮熬而成。煲湯時,通常會加上豬肉或雞肉一同烹調,以增加湯水的鮮味。特別注意的是,所有肉類都必先原件「汆水」,即在沸水中滾約五分鐘。這不僅可去掉血水和腥味,也能徹底清潔肉塊,確保煲出清澈的湯水。肉塊清潔後,便可放入冷水的鍋中,待滾後加入藥材,再煲兩至三個小時,最後加入調味料,即可飲用。

燉湯

使用燉盅隔水來燉湯水,一般配上藥材和食材,以猛火燉約三個小時以上,並於上蓋後封上紗紙,以免湯液蒸發
流失。因此,味道較濃稠,滋補效用亦較明顯。燉湯大都是針對性的,例如體質虛弱、產後的孕婦、或手術大病後者,尤為適合。

喝湯固然對身體好,但要依照時令和個人的體質來飲用湯水。例如滾湯較寒涼,有清熱降火之效,但脾胃虛寒,加上大便稀爛者,便不宜飲用。另外,患有三高和糖尿病患者,需要小心選用藥材。體質燥熱者則不宜喝燉湯,因為這只會適得其反。

湯水好介紹

現在正是炎炎夏日之時,湯水主要以消暑清熱、潤養肺陰為首,給大家推介兩款夏令湯水:

(一)沙參老鴨湯

功效:

補中安臟,清火解熱。南沙參味甘、微苦性涼、入肺、脾經,能清肺生津養陰;老鴨味甘性涼,入脾、胃、肺、腎經,能滋五臟之陰,清熱生津。

用料:

老鴨1隻、南沙參50克、生薑兩片(供2-3人用)

製法:

1. 先將南沙參及薑片洗淨,老鴨剁肉汆水。如不想太過油膩,可先將鴨皮剁掉。

2. 將冷水注入鍋中,放入鴨塊,待滾後加入南沙參和生薑片,再用文火煲兩個小時,最後加入調味,即可飲用。

(二)苦瓜酸菜瘦肉湯

功效:

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苦瓜,又稱涼瓜,味苦生寒,能清心消暑除煩、清肝明目,但脾胃虛寒者忌用;鹹酸菜味酸性平,生津止渴,能幫助消化;豬瘦肉健脾益胃,亦可防苦瓜酸菜之苦酸削胃氣。

用料:

豬瘦肉6 0 克、苦瓜1 條、鹹酸菜6 0 克(供2-3人用)

製法:

1. 鹹酸菜洗淨切條,再以清水浸泡10分鐘;苦瓜洗淨,去掉瓜瓤並切件,若怕苦可先用鹽醃,待瓜汁滲出和瓜身變軟後,搾掉汁液便可;豬肉切塊汆水。

2. 將冷水注入鍋中,放入苦瓜和豬肉塊,待滾後轉文火,1小時後加入鹹酸菜,再煲20分鐘,加入調味後便可飲用。

陳醫師近來在他的網站上寫了一篇「長者夏季養生篇」,詳情可瀏覽 http://www.laichak.com。

註冊中醫師陳澤鵬
浸會大學 中醫學學士(全科)
香港大學 中醫學碩士(內科)
廣州中醫藥大學 博士研究生(針灸)

herald

長者夏季養生篇

長者夏季養生篇

 

夏季是指每年立夏至立秋前一天的三個月時間 (今年是從5.5.2014至6.8.2014)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對夏季養生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等等描述。現根據《內經》所述「春夏養陽」這原則及從陽氣生發和心氣保養等方面談談長者夏季養生:

〈一〉睡眠養生

「夜臥早起」是指在夏季,陽氣漸盛,是草木生長茂盛的季節,萬物開花結果,長者應當晚些入睡及及早些起床,以順應天地陰陽交融之氣。夏天太陽早升,晨早空氣清新,長者早起後到室外活動對身體非常有益。由於夏日下午氣溫特高及晚上睡眠時間一般較短,長者可適當在中午後少睡以緩解疲勞,保持精力。但午睡時間不宜超過一個小時,因為過睡會令體內代謝過程減慢,醒後倍感困倦。另外就寢時,切不可讓電扇直吹軀體,假如有空調的話,要注意室內外溫差最好不超過6℃。

〈二〉運動養生

「無厭於日」是指不要厭煩夏日的陽光,要堅持參加運動鍛煉。但由於夏日炎熱,對人體津液消耗較大,若長時間在陽光下鍛煉,可能會引起中暑。因此,長者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了快時,到公園進行一些如太極拳、保健功及散步等鍛煉。但長者切要選擇周圍有人的地方進行鍛煉,這樣就算遇到緊急情況,也好讓他人容易察覺,即時作出應對。

〈三〉衣著養生

在衣著方面,由於夏日炎熱汗多,長者衣服要稍薄一點。衣衫汗濕後,要勤洗多換,避免汗液刺激而發皮膚病。另外,長者在進出空調房間時要適當地增減衣服,所以要常備外套風衣,可讓在空調過低時穿著,以免著涼。

〈四〉情志養生

「使志無怒」是指在炎熱的夏天,個體腠理開泄,汗液容易外泄,而汗為心之液,汗流過多易耗傷心氣,所以說“暑熱易傷氣,暑熱易入心”,而心主血藏神,與神志有密切關係。因此,每當心氣受傷或心液過耗, 皆可形響情志而令心神不安。傳统中醫特別重視精神情志的調養,認為當神氣充沛時,人體的機能自然會旺而協調。正如《內經》所說,每個人要讓情志舒暢得好像花朵一樣秀美盛放,切忌發怒,要令個體氣機得以宣暢通泄,情緒可以向外宣洩,同時對外界事物呈現出濃厚興趣,這才是適應夏季心神得養的道理,因此,長者在夏天,應該儘量培養一些興趣及參加文娛活動以養心調志。

〈五〉飲食養生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形成陽氣宣外,陰氣伏內,這樣臟腑消化生理功能便想應較弱。因此,在食物調養方面,應著眼於消暑清熱,健脾益氣。長者飲食宜選擇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當汗出多了而常感口渴時,體健長者可以適量少進瓜果以清熱解暑袪濕生津。適量的湯水飲料〈如冬瓜、赤小豆、白扁豆、茅根〉及水果〈西瓜、柚子〉等可以幫助散發體內熱量及補充水分,但切忌因貪涼而過吃冷飲、雪榚等。夏天還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的發生。由於濕熱天氣極度適合細菌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食物極易腐敗變質,進食後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嚴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因此,長者必須注意飲食衛生,切記「病從口入」。

〈六〉穴位養生

最後,跟長者分享防治夏日中暑的穴位(天柱與大椎)。天柱穴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項處斜方肌外側凹陷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1.3寸左右。大椎穴則位於項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即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間。長者可輪流用手指按壓這兩組保健治療穴位,特別對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低下易中暑的長者,可起防治頭暈、耳鳴等中暑症狀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

長者春季養生篇

長者春季養生篇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對春季養生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不同論述。因此根據《內經》的思想,從陽氣生發和肝氣疏泄方面談談長者春季養生:

〈一〉睡眠養生

「夜臥早起」即晚睡早起,指的是立春之後,日長夜短,長者也須順應此規律,適當地增加活動時間和減少睡眠時間。因為睡眠過多,人體內陽氣便會過於鬱滯,這便會不利於“春夏養陽”。雖則說春天夜臥早起有助養生,但長者為健康著想,也切不可超過晚上11點才睡覺、和不要過早於5時前起床。

〈二〉運動養生

「廣步於庭」,即在庭院內緩歩行走,這是以通過散步去鼓動增長體內的陽氣。但現今社會環境,長者可選擇不同的塲地或形式,如在公園、山徑、海濱長廊等進行散步、遠足、太極拳或健身操等。 祇要量力而行,通過合適的運動,這便可舒展筋骨,暢通氣血,從而幫助陽氣生發和肝氣疏逹。但切記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免耗損陽氣。對長者來說,晚飯後睡覺前散步,不僅可以消食化氣,更令肢體微有倦意,從而提高睡眠質素。

〈三〉衣著養生

「披髮緩形」是指將頭髮披散及穿著寬鬆的衣服,從而促進體內陽氣的生發。雖然現代人的髮式衣著均與古人非常不同,但想要生發體內陽氣,也就不能穿著過緊衣服。另外由於春季氣溫乍寒乍暖,變化頗大,長者換裝時務必審慎,切忌驟減衣著,否則極易引起傷風感冒等病。

〈四〉情志養生

中醫學非常重視情志調攝,「以使志生」就是指春季與肝氣相應,通過良好的精神調攝,便可促進肝氣的升發調達,令全身氣血運行正常,氣機暢順。但是由於春季陽氣上升關係,假如在此時經常動怒,便會迫使氣血上逆,引起肝陽上亢,導致高血壓或腦中風等病。另者,如長期情緒鬱悶令肝氣鬱滯,這樣體內陽氣難以紓發便易引起抑鬱病。特別是年老體弱者,他們一般對負面刺激承受能力較弱,因此在春季時更易多愁善感,煩躁不安。此時長者應根據個人體質和性格,培養自己的興趣以舒暢情志,使氣血調暢,肝氣順順,達到養肝調神之效。

〈五〉飲食養生

春季飲食調養方面,食物宜多選辛甘、少食酸,因為辛可助春季陽氣生發而甘可補益脾氣,但酸味食物入肝並具收斂之性,不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一般春季食物宜較清淡溫和,多吃淮山、雞肉、瘦豬肉、鮮魚、大棗、栗子及蜂蜜等以健脾益氣;也可多吃胡蘿蔔、蓮藕、百合、銀耳和甲魚等以益氣養陰,另外多吃芹菜、杞子、蔥及芫荽等亦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醒脾開胃的作用。

〈六〉穴位養生

最後跟長者分享兩組有助春季養生的穴位(合谷與太沖)。合谷穴位於雙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長者可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便是穴位所在。而太沖穴則位於雙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約1.5釐米的凹陷處。平日空閒時,長者可用手指或用筆桿輪流按這幾個保健治療穴位,便可達到疏肝解鬱、調氣和血的作用。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