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未歸類

2021年 三伏天灸灸療程

麗澤一心中醫館 2021年 三伏天灸療程,現已接受報名,請儘早報名,以方便安排。

本地大學對天灸療效研究參考資料如下:

港大研究指「三伏天灸」紓緩哮喘,港大研究報道全文

浸大研天灸調經絡治療鼻敏感,浸大研究報道全文

2020年 三九天灸療程

麗澤一心中醫館 2020年 三九天灸療程,現已接受報名,請儘早報名,以方便安排。

本地大學對天灸療效研究參考資料如下:

港大研究指「三伏天灸」紓緩哮喘,港大研究報道全文

浸大研天灸調經絡治療鼻敏感,浸大研究報道全文

更改診所電話號碼

請留意診所舊電話號碼(34843384)已停用!

如有預約請致電或Whatapps

6705 8312

中風的艾灸預防

2017-08-14  李旻旻  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001

中風,又稱腦血管意外,是常見的危重病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據世衛組織對5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平均10萬人中每年有200人發生中風,且死亡率高達50%,即使幸運免於死亡,也多留下半身不遂等後遺症,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且有調查顯示,我國是中風平均發病年齡最年輕的國家,平均63-65歲發病,而西方國家約為73-75歲,且近年來,我國中風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由於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併發症多的特點,現代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中風的預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國內外的學者們都在從各方面探索預防措施。

現代醫學對中風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就是控制中風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煙、大量飲酒、房顫等,所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控制血糖、血壓,控制體重,戒煙,少飲酒,保持足夠的體育鍛煉,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勞累,且40歲以上中老年人建議定期到醫院體檢,以及時發現中風危險因素,儘早治療。若一旦不幸發生中風,復發的風險十分高,這時就需要進行二級預防,也就是指在中風發生後通過藥物控制或其他治療手段避免復發。二級預防除了繼續控制危險因素之外,還需服用的一定藥物,主要是抗血栓藥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如果存在心房顫動或心室擴大,必要時還需要服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如果患者存在動脈硬化,同時還要服用他汀類藥物。需要強調的是,藥物都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且要定期到醫院複診,不能未經醫師指導而自行服藥、停藥或減藥。

中風雖然發病急,但大多數中風的發生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部分的中風患者在發病之前,常已有數月甚至數年的“非健康狀態”。而在中風發病之前,很多患者也常會出現一系列的“先兆”。

007

在中醫的治未病理論,就是要在發病前及時發現這種“非健康狀態”,適當加以干預以阻斷其進一步發展。針灸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是預防中風的主要保健方法之一,由於其獨特的療效,至今仍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艾灸預防中風的文獻內容較為豐富,針刺多用於中風後的治療。如《黃帝內經》提到防治微風針灸應該“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複,邪氣乃索”,《針灸大成》中就記載了出現中風先兆時可以“便宜急灸足三裡、絶骨四處各三壯”以預防中風發病,還提出了“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瘡妙《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提到中風的預防可以“依腧穴灸之

符教授治療腦病有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辨病辯證治療的基礎上,還針對中風的病因病機和疾病特徵,提出了中風的針灸預防方案,其中,因為艾灸具有溫陽補虛、溫經通絡的作用,在防病保健上具有突出的優勢,因此,在中風的預防和治療上,符教授重視十分重視灸法的應用。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可以預防中風的艾灸穴位,大家可以用艾條在這些穴位進行溫和灸懸灸,每穴約5-10分鐘,灸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風池:位於頸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

內關:仰掌,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絶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處。

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取法:在臍上4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張貼於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太子麗澤一心中醫館 : 診症時間

太子麗澤一心中醫館,周一、三、五及六應診,公眾徦期休息

 

麗澤一心中醫館 2016年 三九天灸療程

2016%e5%b9%b4-%e4%b8%89%e4%b9%9d%e5%a4%a9%e7%81%b8%e7%99%82%e7%a8%8blcys-revised

西藏行(I) – 如何防治高原反應?

急性高原反應 (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 是指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群,當登上海拔3000米高原地區後,由於個體未能及時適應高原環境而發生的各種急性低氧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會發生在登上高原地區後起初的1至3天,個別較為嚴重的情況,甚至在數小時後便可能出現缺氧症狀,這些症狀多數人能夠耐受,一般在5至10天後也會逐漸緩解。較常出現的症狀包括頭痛、頭昏、氣促、高血壓、心慌、胸悶、噁心、嘔吐及發紺等等。

旅遊勝地西藏,屬高原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一般人當初次從平原地區進入高原區時,會感覺呼吸深度增加和頻率加快、頭痛、噁心等高原反應。主要是因為西藏的大氣壓力低、空氣稀薄、氧氣不足、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很大、紫外線強。當地居民有「早起冰、中午曬、午後風、夜間寒」的說法。人體在這些特殊惡劣的自然地理和氣候環境下,可會因高原缺氧對人體的形響而出現上述症狀,而這些高原反應症狀多發生在生理適應範圍內,一般不會構成身體器質性病變。隨着在高原地區停留的時間增長,機體便會逐漸獲得適應,因此高原反應也就會隨之慢慢地減輕及消失。

高原環境因素主要是指氣壓和氧分量,當海拔愈高,大氣中的氧分就愈低,而人體攝取的氧氣也相對愈少。一般在初期缺氧時,人體會通過各種機制,包括不同生理系統、器官等進行一系列代償性調節,令身體適應在低氧環境下生活。初時的心跳加快、呼吸增速等正是人體為了獲得較多的氧氣而引起。這種代償性調節是短暫的,它會慢慢被身體組織及細胞新的適應機制逐漸取代,那時人體組織攝氧能力的增強和對氧氣的充分利用,從而加強無氧代謝以減低氧氣的消耗,另外人體組織對低氧的耐力亦有所增強。

缺氧對人體的形響是整體性的,它的生理病理也涉及不同器官和組織,在臨床上有不同的表現。當急性缺氧時,肺動脈壓力會升高,肺血流量加大,肺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從而引致「高原肺水腫」。另外由於缺氧的關係,可導致大腦皮層受到嚴重抑制或引起腦血管通透性增加,顱內壓增高而引起「高原昏迷」等危象。

如何減少或避免高原反應?

首先要正確認識高原的自然環境,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機體所發生的一些可預見的生理代償性改變從而消除恐懼心理。其次,出發前堅持適應性鍛煉,以提高人體對高原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另外可採取以下措施預防及減輕高原反應:

1. 對一般有較明顯的心、肺、肝、腎器質性病變患者,在前往高原地區前,應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X線胸部透視、心電圖、血象檢查、血壓等。凡有嚴重心肺病、高血壓和神經官能症者,不宜勉強進入高原地區。對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氣管炎等,應治癒後再進入高原地區。由於高原氣候多變,一定要防止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急性高山適應不全症,例如肺水腫。

2. 初進高原地區後,要減少活動,注意休息。起初幾天內最好儘量爭取時間休息,行路的速度要放慢,腳步則應相對放穩。當取得適應後,再慢慢增加活動量。在飲食方面,應以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以多吃糖類和蛋白質之類的食品為主,並要多喝水。

3. 由於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對缺氧十分敏感,所以隨著海拔的升高和大氣含氧的減少,神經系統也會逐漸進入抑制狀態。因此一般人在睡覺時,頭部宜稍稍提高。

4. 高原地區氣候亁燥、日照強烈,紅外線和紫外線的輻射光線非常強烈。一般雪面和岩石面對紫外線的反射率可達80-90 %,所以應注意對眼睛的保護,宜配載合適護目鏡。

5. 如高原反應嚴重或有其他症狀時,應及時治療。最好自備一些能提高機體的缺氧耐力和減輕症狀的藥物。

如何以中藥預防高原反應?

提議在出發前5天開始,每天口服紅景天15g、銀杏葉10g、黃芪15g 及刺五加10g 等中藥濃縮沖劑,並於到達高原地區後續服3至5天,以預防高原反應。這些中藥的具體功能概略如下:

紅景天能夠明顯提高血氧飽和度、增強腦幹網狀系統興奮性、改善腦神經某些傳遞介質失調和改善腦部功能;它具有顯著提高人的抗缺氧、抗寒、抗疲勞、抗免疫功能低下等能力;能明顯改善低氧環境人群的食慾和睡眠,增強智力工作指數、腦體功效及作業效率。

銀杏葉具有保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擴張冠狀動脈、恢復動脈血管彈性、滋養腦細胞及其它器官的作用,而且能夠使動脈、末梢血管、毛細血管中的血質與膽固醇維持正常水準的功效。

黃蓍的主要成分為黃蓍多糖,它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並能夠補脾益氣,益肺固表。

刺五加可增加組織對缺氧缺血的耐受性,它能夠擴張血管,從而抑制血栓形成,改善機體對氧的利用度,使機體適應低氧環境。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博士 @ 2016

老年性便秘的中醫療法

老年性便秘是指長者大便間隔延長,並超過48小時不排便者,便可診斷為便秘。便秘患者的大便一般性質形狀多乾硬成羊矢粒結狀,排出時困難,也有大便雖然不乾硬,但排便時卻有艱澀不爽的情況。一些長者除長期便秘外,亦可因為便秘日久,濁氣不降而出現其它兼症,例如:頭暈、頭痛、納呆、腹脹、口瘡、口氣、咽痛、眠差等病症,更可能併發痔瘡、肛裂等疾患。另外,情況嚴重的話,個別體虛多病的長者,亦可因過度用力排便而誘發心臟病、腹外疝 、腦溢血中風、甚至猝死。

傳統中醫認為長者便秘的病因是由於個體氣血陰陽的逐漸虧衰,胃氣通降無力所引致,也有其他的因素包括:

  1. 不良飲食習慣 : 如食量不足、進食油脂過少、進食含纖維的蔬果過少、每天喝水量不足、過食煎炸辛辣食物、素嗜吸煙,咖啡,醇酒及濃茶。

  2. 不良排便習慣 : 如忽視便意、抑制排便、排便姿勢不當。

  3. 不良的生活習慣 : 如睡眠不足、缺乏運動、勞逸過度;心情鬱惱及氣候變化等等皆可誘發此病。

傳統中醫在治療方面,一般以辨証論治為基礎,但治則總離不開通腑排便。通便方法多樣,有健脾益氣、養血潤燥、溫通開秘、清熱潤腸、順氣導滯等等,但長者必須以養血潤燥為先導,切不可妄用攻下中西藥物,避免傷陰耗氣,進一步影響健康。

便秘的護理與調攝

  1. 長者必須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無論有否便意,應該規定按時坐厠作排便動作;

  2. 在飲食調理方面,長者應儘量避免過食煎炒辛辣食物,亦不可過食生冷寒涼食物,宜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梨子、及含高纖維的食物;

  3. 長者每天應定時多飲暖開水,每日起床後飲用淡鹽水500~800 ml , 以加强刺激腸道蠕動 , 稀釋大便預防便秘;

  4. 長者應避免長久坐臥,因久坐傷脾久臥傷氣,平時應多做運動,如公園散步或體操等以鍛煉身體;

  5. 長者應每天局部自我按摩腹部,以加強氣血運行,幫助食物消化及刺激腸道蠕動以利排便;

  6. 長者應保持心境平和舒𣈱,避免情緒過度刺激;

  7. 假若便秘日久或長者氣血虧虛致致大便乾結難排,當長者無力排便時,可適當適量選用外塞甘油栓以潤滑並刺激腸壁,令大便軟化且易於排出;亦可在晨起後,飮服蜂蜜糖水以涼潤腸道,改善排便;

  8. 對老人性便秘患者,應慎用瀉下藥如大黃或番㵼葉等,避免長期服用這些藥物,以免影響腸道功能。

預防便秘的按摩手法

  1. 按揉臍周:長者用雙手掌重疊放置於肚臍部位,然用輕輕用力順時針方向按揉5分鐘;

  2. 推按腹脘:長者先用右掌輕力從右腹部推向左腹部,再用左掌輕力從左腹部推向右腹部,兩掌交替推按5分鐘;

  3. 按揉腹脘:長者用右掌從右下腹起始 , 沿腹周邊循序作環形向左下腹輕按,用力均勻,每次堅持15分鐘, 依據長者體質按摩時可取坐位或平臥位;

  4. 按壓腹脘:長者用右拇指,稍稍用力沿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循序順時針按壓腹部10遍;

  5. 拍打腹脘:長者可虛握雙掌,無規律地拍擊腹脘部約5分鐘。

老年性便秘的食療方

 材料:黑芝麻 30克、核桃仁30克及蜂蜜適量。

製法:將上述兩味一起研碎成泥,加蜂蜜,以温開水冲服,每天早晚空腹各服1次,對老年習慣性便秘有幫助。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博士 @2016

IMG_0716 [151762]

 

書報讀後 : 國醫大師鄧鐵濤 – 對抗生素的思考

為什麼外國那麼害怕流感?因為他們只有抗生素及未有成熟的抗病毒藥之故。尤其是“小柴胡湯證”,用西醫方法治之甚難,而用小柴胡湯3劑便可收功。

下列文章是國醫大師鄧鐵濤於1999年所寫,十多年後,拿來再看,也絕不過時。它不單闡明抗生素的缺點,更加指出中醫師學了西醫的「發炎」理論,往往忘記了治發熱性病,還有傷寒論學說。一遇發熱病,首先考慮的是抗生素,豈知“桂枝湯證”、“麻黃湯證”決非抗生素所能除。

对抗生素的思考-1         对抗生素的思考-2

對抗生素的思考

抗生素發明之前,中醫治療發熱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療效非西醫藥所能及。自抗生素發明後,治細菌感染性疾病,療效的確較中醫藥為優,但對病毒性傳染病,中醫藥仍遙遙領先。有人認為青黴素問世後,治肺炎用中藥已過時了,此話值得商榷。 從理論而言,致病菌是肺炎的致病物質,抗生素的使用是消滅致病細菌,除去致病之源。但病菌致病於人,人體有抗病能力,中醫稱之為正氣,正氣足以祛邪。而抗生素既可以殺菌也可傷害人體正氣,這是抗生素的缺點,甚者稱之為毒副反應。所以西藥用於老年人的肺炎,療效往往不理想,原因在於年老體弱之故。西醫有支持療法,但沒有一套扶正祛邪的理論指導。如小孩發熱,屢用抗生素,熱雖退了,但身體卻一次比一次虛弱。抗生素已致不少的聾啞兒童,引起其他併發症和後遺症亦不少。

由於細菌有抗藥性,抗生素不斷更新,抗菌力越來越大,對人體正氣的壓制也越來越強,不能不使人擔憂。西醫同行一再大聲疾呼,切勿濫用抗生素。1999年8月22日《羊城晚報》第3版報導:美國中西部發現了多種葡萄球菌,能夠對抗常用的抗生素,並已導致4名小童死亡。美國醫生及聯邦衛生部門官員憂慮,人類濫用抗生素或會造成“超級病菌”湧現。

目前我國多數醫院,以選用最新最昂貴的進口抗生素為時尚、為有水準!外國藥商拍手稱快,實在使人痛心!是不是進口的最新最貴的抗生素就一定能解決細菌感染的問題呢? 我最近在學校附二院會診:一中年患者,心瓣膜病變,準備手術治療,但患者先是發熱,繼之出現偏癱,按常規用最新的抗生素已多日,發熱不減,病人體質日趨衰弱,家屬曾擬放棄治療。我以口服益氣活血之中藥以治其腦,用紫金錠2片融化,冷凍保留灌腸以治其熱,抗生素治法未變,但患者體溫日降,灌腸6次體溫接近正常。半月後再診,患者熱退,偏癱亦除,精神面貌前後判若兩人。 今年7月,在某大醫院會診一高熱患者符某,女,72歲。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表面置換術後發熱,體溫38℃-39.4℃之間,已持續16天,用抗生素、抗真菌藥等治療後仍高熱不退。西醫同行稱最新最貴的抗生素都用上了,仍無法使體溫降至38℃以下。用清暑祛濕藥2天不應,舌淡紅、苔黃黑(染苔),脈浮數右緊,重按無力。無汗,畏寒肢冷,高熱,T39.1℃。 考慮此因抗生素未能抑菌卻抑制了正氣,正虛邪伏故高熱不已。7月9日晚予甘溫除熱法,選用補中益氣湯,處方:黃芪15g,白術12g,太子參30g,柴胡、升麻、當歸各10g,陳皮5g,甘草6g。水煎,分2次服。服藥後汗出津津,翌日淩晨熱漸退至37.8℃,疲倦乏力。7月10日仍予上方2劑,分上下午服。熱漸退,體溫在37℃-38℃之間。7月11日脈搏85次/分(手術後脈搏持續110-120次/分左右)精神轉佳。續予上方加五爪龍30g,上下午各1劑。服藥後體溫波動在37℃-37.4℃之間,精神轉佳,咳嗽減少,脈虛時結,胃納漸佳。病人雙膝關節仍焮紅、腫、熱、痛,繼續中西醫隨症用藥1月漸愈。 此例如不大補其中氣,勢必因高熱不退,加上西藥抑制元氣,將盡耗體力而亡。此例所取得中醫藥療效,得到主診西醫認可。

我並不反對在必要時,用中藥的同時,借助於抗生素。應按能中不西,先中後西之原則去採用西藥,在用西藥的同時仍應以中醫之理論為指導。千萬不能以西醫理論指導用中藥。 什麼叫以西醫理論指導用中藥?試舉例言之。最近會診一顏面神經麻痹、左側面癱之中年患者。主診醫生用了牽正散,但又加入大量魚腥草等涼藥。推論其意,須“消炎”之故,治之近10日不效。殊不知寒則凝滯,經絡更不暢通,豈能收效?邀診,我仍用牽正散加減,其中以防風易白附子,重用黃芪等益氣藥,服藥1周歪者得正。此例足以證明,知其方而忽視中醫之理,未能靈活變通,故收效亦難,雖有效亦不理想也。

談到中醫理論,對於治療發熱性、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傷寒與溫病學說,往往是我們的指路明燈。葉天士說:“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這是至理明言,是西醫細菌學說所缺乏的。葉天士所說的“熱”是致病的主因(可以看成是細菌之類的致病物質),葉氏不僅重視清熱,還重視“透風”。所謂透風就是解表類藥,風與寒這種致病因素往往為西醫所忽視,重在殺菌以消炎,不知解表使邪有出路的重要性。同樣,“滲濕”也就是使由細菌引起的毒素,從小便而去。上則透風,下則滲濕使病邪孤立,使細菌沒有生存的環境,而病人的正氣又更易於恢復。為什麼用抗生素退熱後,即使無明顯副作用,病人仍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胃納欠佳。而用中藥隨著身熱遞減,精神則複,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師學了西醫的“發炎”理論,往往忘記了治發熱性病,還有傷寒論學說。一遇發熱病,首先考慮的是抗生素,豈知“桂枝湯證”、“麻黃湯證”決非抗生素所能除。 為什麼外國那麼害怕流感?因為他們只有抗生素及未有成熟的抗病毒藥之故。尤其是“小柴胡湯證”,用西醫方法治之甚難,而用小柴胡湯3劑便可收功。我曾會診此等證,常使西醫同道覺得驚訝。月前一位老朋友因肺部感染住院,症見發熱喘咳,用最新最貴抗生素治療多日,發熱退而咳喘甚。友人多病,常找我診治,這次便給我來電話,通過問診,口授方藥:用桂枝湯合三子養親湯。友人素體虛寒,用各種抗生素,已抑制正氣,表邪不能外解,故用桂枝湯;喘甚亦由於寒痰,故用三子養親湯。藥服8劑而愈。

中醫院應為發揚中醫的基地,千萬不能丟掉中醫,不要以為有了抗生素,便照用可也。由於細菌的抗藥性,抗生素越出越新,價錢越來越貴,一天用藥千元以上,非我國一般人經濟所能負擔,何況還有明顯的副反應。此時正是發揮中醫藥優勢之時,拿起《傷寒論》與《溫病學》等武器,大膽細心地去實踐,用中藥取代抗生素,既能減少病人的負擔,又能減少藥後的副作用。這是一種挑戰,更是中醫的發展機遇。最近有雙黃連注射液,據說效果不錯。只要努力於臨床研究與劑型改革,使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重新領先于世界醫林,相信是可以做得到的。 【本文摘自《新中醫》1999年第11期】

一般天灸注意事項

  • 一般每次貼藥成人至多2小時,小兒減半,如在貼藥過程中,局部皮膚出現灼熱疼痛難忍,可提前取下。

  • 敷藥後皮膚出現瘙癢、發紅、起小水疱屬于正常反應,無須擔心,如發生較大水疱,可來診所處理。

  • 貼藥期間,忌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忌海鮮、牛羊等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