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書報讀後

書報讀後 : 疲勞困擾港打工仔 – 慢性疲勞症候群 (一)

疲勞困擾港打工仔

病友說:「醫師,我睡眠情況非常差,醒後好像沒有睡過一樣,日間非常累」;有些病友會說:「我睡醒後,全身肌肉和關節疼痛無力」。這時我多會跟他/她們說:「這種情況多半屬現代醫學所指之慢性疲勞症候群(CFS),客觀上,假如符合下列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CFS的診斷標準中的三個條件,便可確診」。

個體已經患有嚴重的慢性疲勞連續6個月或以上,而疲勞不與正在進行的體力消耗或其他醫療的因素有關。 另外,這種疲勞明顯地干擾着日常活動和工作。 若個體同時有4或更多的以下8症狀同時;而疾病的症狀呈持續性,或復發時間連續6個月或以上,並必須發生於實際疲勞出現之後:

  • 體力勞動後全身普遍不適持續超過24小時

  • 睡眠後仍精神不振

  • 短期記憶或濃度顯著減低

  • 肌肉疼痛

  • 關節疼痛無紅腫或發紅

  • 頭痛

  •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不適

  • 頻繁或經常性的喉嚨痛

一般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心理壓力、情緒困擾(如憂思過度、煩惱緊張、精神壓力、心理創傷)有關,並沒有生理問題,傳統中醫學並無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名,然而就病因與臨床症狀來看,可歸屬於中醫學“虛勞”與“鬱證” 的範疇。

待續: 何謂“虛勞”與“鬱證”?

書報讀後 : 國醫大師鄧鐵濤 – 對抗生素的思考

為什麼外國那麼害怕流感?因為他們只有抗生素及未有成熟的抗病毒藥之故。尤其是“小柴胡湯證”,用西醫方法治之甚難,而用小柴胡湯3劑便可收功。

下列文章是國醫大師鄧鐵濤於1999年所寫,十多年後,拿來再看,也絕不過時。它不單闡明抗生素的缺點,更加指出中醫師學了西醫的「發炎」理論,往往忘記了治發熱性病,還有傷寒論學說。一遇發熱病,首先考慮的是抗生素,豈知“桂枝湯證”、“麻黃湯證”決非抗生素所能除。

对抗生素的思考-1         对抗生素的思考-2

對抗生素的思考

抗生素發明之前,中醫治療發熱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療效非西醫藥所能及。自抗生素發明後,治細菌感染性疾病,療效的確較中醫藥為優,但對病毒性傳染病,中醫藥仍遙遙領先。有人認為青黴素問世後,治肺炎用中藥已過時了,此話值得商榷。 從理論而言,致病菌是肺炎的致病物質,抗生素的使用是消滅致病細菌,除去致病之源。但病菌致病於人,人體有抗病能力,中醫稱之為正氣,正氣足以祛邪。而抗生素既可以殺菌也可傷害人體正氣,這是抗生素的缺點,甚者稱之為毒副反應。所以西藥用於老年人的肺炎,療效往往不理想,原因在於年老體弱之故。西醫有支持療法,但沒有一套扶正祛邪的理論指導。如小孩發熱,屢用抗生素,熱雖退了,但身體卻一次比一次虛弱。抗生素已致不少的聾啞兒童,引起其他併發症和後遺症亦不少。

由於細菌有抗藥性,抗生素不斷更新,抗菌力越來越大,對人體正氣的壓制也越來越強,不能不使人擔憂。西醫同行一再大聲疾呼,切勿濫用抗生素。1999年8月22日《羊城晚報》第3版報導:美國中西部發現了多種葡萄球菌,能夠對抗常用的抗生素,並已導致4名小童死亡。美國醫生及聯邦衛生部門官員憂慮,人類濫用抗生素或會造成“超級病菌”湧現。

目前我國多數醫院,以選用最新最昂貴的進口抗生素為時尚、為有水準!外國藥商拍手稱快,實在使人痛心!是不是進口的最新最貴的抗生素就一定能解決細菌感染的問題呢? 我最近在學校附二院會診:一中年患者,心瓣膜病變,準備手術治療,但患者先是發熱,繼之出現偏癱,按常規用最新的抗生素已多日,發熱不減,病人體質日趨衰弱,家屬曾擬放棄治療。我以口服益氣活血之中藥以治其腦,用紫金錠2片融化,冷凍保留灌腸以治其熱,抗生素治法未變,但患者體溫日降,灌腸6次體溫接近正常。半月後再診,患者熱退,偏癱亦除,精神面貌前後判若兩人。 今年7月,在某大醫院會診一高熱患者符某,女,72歲。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表面置換術後發熱,體溫38℃-39.4℃之間,已持續16天,用抗生素、抗真菌藥等治療後仍高熱不退。西醫同行稱最新最貴的抗生素都用上了,仍無法使體溫降至38℃以下。用清暑祛濕藥2天不應,舌淡紅、苔黃黑(染苔),脈浮數右緊,重按無力。無汗,畏寒肢冷,高熱,T39.1℃。 考慮此因抗生素未能抑菌卻抑制了正氣,正虛邪伏故高熱不已。7月9日晚予甘溫除熱法,選用補中益氣湯,處方:黃芪15g,白術12g,太子參30g,柴胡、升麻、當歸各10g,陳皮5g,甘草6g。水煎,分2次服。服藥後汗出津津,翌日淩晨熱漸退至37.8℃,疲倦乏力。7月10日仍予上方2劑,分上下午服。熱漸退,體溫在37℃-38℃之間。7月11日脈搏85次/分(手術後脈搏持續110-120次/分左右)精神轉佳。續予上方加五爪龍30g,上下午各1劑。服藥後體溫波動在37℃-37.4℃之間,精神轉佳,咳嗽減少,脈虛時結,胃納漸佳。病人雙膝關節仍焮紅、腫、熱、痛,繼續中西醫隨症用藥1月漸愈。 此例如不大補其中氣,勢必因高熱不退,加上西藥抑制元氣,將盡耗體力而亡。此例所取得中醫藥療效,得到主診西醫認可。

我並不反對在必要時,用中藥的同時,借助於抗生素。應按能中不西,先中後西之原則去採用西藥,在用西藥的同時仍應以中醫之理論為指導。千萬不能以西醫理論指導用中藥。 什麼叫以西醫理論指導用中藥?試舉例言之。最近會診一顏面神經麻痹、左側面癱之中年患者。主診醫生用了牽正散,但又加入大量魚腥草等涼藥。推論其意,須“消炎”之故,治之近10日不效。殊不知寒則凝滯,經絡更不暢通,豈能收效?邀診,我仍用牽正散加減,其中以防風易白附子,重用黃芪等益氣藥,服藥1周歪者得正。此例足以證明,知其方而忽視中醫之理,未能靈活變通,故收效亦難,雖有效亦不理想也。

談到中醫理論,對於治療發熱性、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傷寒與溫病學說,往往是我們的指路明燈。葉天士說:“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這是至理明言,是西醫細菌學說所缺乏的。葉天士所說的“熱”是致病的主因(可以看成是細菌之類的致病物質),葉氏不僅重視清熱,還重視“透風”。所謂透風就是解表類藥,風與寒這種致病因素往往為西醫所忽視,重在殺菌以消炎,不知解表使邪有出路的重要性。同樣,“滲濕”也就是使由細菌引起的毒素,從小便而去。上則透風,下則滲濕使病邪孤立,使細菌沒有生存的環境,而病人的正氣又更易於恢復。為什麼用抗生素退熱後,即使無明顯副作用,病人仍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胃納欠佳。而用中藥隨著身熱遞減,精神則複,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師學了西醫的“發炎”理論,往往忘記了治發熱性病,還有傷寒論學說。一遇發熱病,首先考慮的是抗生素,豈知“桂枝湯證”、“麻黃湯證”決非抗生素所能除。 為什麼外國那麼害怕流感?因為他們只有抗生素及未有成熟的抗病毒藥之故。尤其是“小柴胡湯證”,用西醫方法治之甚難,而用小柴胡湯3劑便可收功。我曾會診此等證,常使西醫同道覺得驚訝。月前一位老朋友因肺部感染住院,症見發熱喘咳,用最新最貴抗生素治療多日,發熱退而咳喘甚。友人多病,常找我診治,這次便給我來電話,通過問診,口授方藥:用桂枝湯合三子養親湯。友人素體虛寒,用各種抗生素,已抑制正氣,表邪不能外解,故用桂枝湯;喘甚亦由於寒痰,故用三子養親湯。藥服8劑而愈。

中醫院應為發揚中醫的基地,千萬不能丟掉中醫,不要以為有了抗生素,便照用可也。由於細菌的抗藥性,抗生素越出越新,價錢越來越貴,一天用藥千元以上,非我國一般人經濟所能負擔,何況還有明顯的副反應。此時正是發揮中醫藥優勢之時,拿起《傷寒論》與《溫病學》等武器,大膽細心地去實踐,用中藥取代抗生素,既能減少病人的負擔,又能減少藥後的副作用。這是一種挑戰,更是中醫的發展機遇。最近有雙黃連注射液,據說效果不錯。只要努力於臨床研究與劑型改革,使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重新領先于世界醫林,相信是可以做得到的。 【本文摘自《新中醫》1999年第11期】

書報讀後(三)大埔「林姑」

籲停服大埔「林姑」三藥物

一名男子服食大埔「林姑跌打醫館」處方的藥物後,出現氣促及出疹等藥物敏感徵狀,醫院管理局化驗他服食的三種無標籤藥物後均驗出含西藥成分,衞生署昨晚呼籲市民立即停用林萍娣供應的三種藥物,包括米色藥丸、粉紅色藥丸或橙白色膠囊。而林萍娣於處所內懷疑提供診療,資料卻顯示她並非註冊西醫或藥劑師,衞生署昨聯同警方到醫館採取行動,昨晚拘捕一名五十四歲林姓女子,現准保釋至十一月再報到。

涉事六十四歲男子早前到大埔寶鄉街「林姑跌打醫館」求診,獲供應一種其中一面印有v字的米色藥丸、一種粉紅色藥丸及一種橙白色膠囊,但該男子本月五日服用上述藥物數小時後因氣促及面部與頸部出疹,到大埔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診,臨床診斷懷疑他藥物敏感,接受治療後本月七日出院。

衞生署昨公布,醫管局化驗結果顯示三款藥物均有西藥成分,其中米色藥丸含法莫替丁、粉紅色藥丸含雙氯芬酸,而橙白色膠囊則含地塞米松及美辛。     太陽報 27-9-2012

書報讀後(三)大埔「林姑」

報載資料卻顯示她並非註冊西醫或藥劑師,但她可是中醫嗎?一般讀者閱報後,相信第一個念頭是一名跌打中醫處方西藥作為治療藥物。但誰也料不到此人的名字並不刊登於香港中醫藥委員會表列及註冊中醫名冊之內。這情況具體可歸納為有一名無任何中西醫執業資格的人士,在「醫館」內提供跌打治療服務並處方三種西藥。究竟這是何種西藥?第一種藥物是法莫替丁,它是一種因给於鎮痛藥後刺激而引起的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有抑制劑、第二種藥物含雙氯芬酸,它一種新型的強效消炎鎮痛藥,其鎮痛消炎及解熱作用比阿司匹林強26~50倍、而第三種藥物則含地塞米松及美辛的類固醇。

經多方打聽下,原來此等情況在港九新界極為普遍,很多沒有具備中醫執業資格的人士,打著中醫的理論的旗號,進行自稱傳統醫學的療法,例如艾灸、跌打、經絡療法等等〈閣下大可隨便打開免費報刊一看,那裡登的廣告蟮稿多的是〉。

但聰明的是這些人都不會為病人處方,就算要給予病人藥物,也多是一些成份成謎的丸劑或散劑。由於此類「醫者」們都沒有有效的本地中醫師執照,因此香港中醫藥委員會便沒法監管他們;再者,假如這些人沒有處方任何中西藥物,更談不上可以舉報他們「無牌行醫」!!!相信……此案件乃冰山一角,眼底下好些人仍可以繼續逍遙經營下去。但我真的很想知道,究竟些有甚樣方法可以剷取這種種歪風呢?

註冊中醫  陳澤鵬@ 2012

書報讀後 – 涼茶與上火

雷生春堂與涼茶

屬一級歷史建築的雷生春經活化後,成為浸大中醫藥學院的「雷生春堂」,今年4月開張的診所除提供中醫診症及針灸服務,秘方涼茶也是賣點之一,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來。當踏入雷生春堂的地下大堂,視線便會被裝滿涼茶的大葫蘆器皿吸引,極具傳統特色。

「西藥治標唔治本」

採訪當日,雷生春堂售賣4款適合夏天飲用的涼茶,包括利咽茶、感冒茶、五花茶及茅根飲,分別有治療及清熱功效;涼茶款式更會按不同時令更換。深水埗街坊劉太,帶同9歲女兒到雷生春堂購買涼茶。她表示,到這裏買涼茶已不下十多次,尤其愛夏天飲涼茶解渴,今次則買了一樽具清肝養陰及化濕效用的「茅根飲」。劉太說,過往較少光顧欠信譽的涼茶舖,因擔心涼茶被摻入西藥成份,影響健康。自從雷生春堂出售涼茶後,她便不時前來購買。她表示一家人生病也會向中醫師求診,「驚食得西藥多有副作用,個人會好孱,西藥只係治標唔治本,食中藥可以調理身子比較好」。

除了購買已烹調好的涼茶飲用外,市民也可嘗試「自家製」涼茶,浸大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主管徐大基推介,市民可自行烹調涼茶「清絡飲」,此涼茶具祛暑清熱的功效,主治口渴、昏眩頭脹;有咳嗽頑痰等症狀也適合飲用。   《蘋果日報》12-8-2012

 書報讀後(二) 涼茶與上火

2006年5月28日,廣東涼茶成功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涼茶品種繁多有不同的配方。常見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雪梨茶」、「感冒茶」(沙溪涼茶)等。從成分上分析,涼茶既是飲品,也是藥品。

最近有三位病人向我問及關於飲涼茶的問題,他們是因為自覺上火(熱氣)或因怕上火,就嘗試唱涼茶,但飲用涼茶後,有時覺得有點效用,但有時郤越飲病情就越糟糕。箇中原因是“上火”有實火、虛火之分,而涼茶性偏寒,衹適合實熱體質,而並非適合所有人群。

一般而言,中醫治療“上火”,離不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由於涼茶的成分多偏寒涼,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實證之火,如咽喉腫痛、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等,多見於體質強壯、平素火旺者。而陰虛內熱、水不制火,或脾胃不足,陰火上沖體質者,則通常表現為陰虛火熱的“虛火”,雖然也可出現口燥咽乾、大便秘結等“上火”症狀,但同時還會有陰虛或氣虛表現,如潮熱盜汗、五心煩熱,或神疲乏力、腹脹納呆等。

中醫治療“虛火”應以滋陰清熱,或益氣升陽之法,而不是妄用寒涼攻下之法,但以喝涼茶降虛火只會適得其反。另外,素體脾胃虧虛人群,如老年及孩童,多為中焦陽氣本不足,假如長期喝涼茶,反而會加重抑壓體內的陽氣令寒從內生,導致腹瀉腹痛等。特別在夏季,有些家長為小孩祛暑消濕,經常把涼茶給孩子當作飲料。但生理上,兒童雖然屬純陽之體,容易“上火”,但孩童脾胃調節功還未完全成熟,假如大量服用偏寒之品,便會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損害正氣,導致生長發育受損。巿面上許多涼茶內,還會加入大量白糖,除了糖尿病患者不宜喝,健康人群也應適可而止。過量的甜食會損害脾胃運化功能令濕邪內生,便會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所以,大家在喝涼茶祛火前先要辨明自己的體質。

註冊中醫  陳澤鵬@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