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艾灸預防
2017-08-14 李旻旻 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中風,又稱腦血管意外,是常見的危重病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據世衛組織對5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平均10萬人中每年有200人發生中風,且死亡率高達50%,即使幸運免於死亡,也多留下半身不遂等後遺症,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且有調查顯示,我國是中風平均發病年齡最年輕的國家,平均63-65歲發病,而西方國家約為73-75歲,且近年來,我國中風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由於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併發症多的特點,現代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中風的預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國內外的學者們都在從各方面探索預防措施。
現代醫學對中風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就是控制中風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煙、大量飲酒、房顫等,所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控制血糖、血壓,控制體重,戒煙,少飲酒,保持足夠的體育鍛煉,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勞累,且40歲以上中老年人建議定期到醫院體檢,以及時發現中風危險因素,儘早治療。若一旦不幸發生中風,復發的風險十分高,這時就需要進行二級預防,也就是指在中風發生後通過藥物控制或其他治療手段避免復發。二級預防除了繼續控制危險因素之外,還需服用的一定藥物,主要是抗血栓藥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如果存在心房顫動或心室擴大,必要時還需要服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如果患者存在動脈硬化,同時還要服用他汀類藥物。需要強調的是,藥物都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且要定期到醫院複診,不能未經醫師指導而自行服藥、停藥或減藥。
中風雖然發病急,但大多數中風的發生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部分的中風患者在發病之前,常已有數月甚至數年的“非健康狀態”。而在中風發病之前,很多患者也常會出現一系列的“先兆”。
在中醫的“治未病”理論,就是要在發病前及時發現這種“非健康狀態”,適當加以干預以阻斷其進一步發展。針灸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是預防中風的主要保健方法之一,由於其獨特的療效,至今仍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艾灸預防中風的文獻內容較為豐富,針刺多用於中風後的治療。如《黃帝內經》提到防治微風針灸應該“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複,邪氣乃索”,《針灸大成》中就記載了出現中風先兆時可以“便宜急灸足三裡、絶骨四處各三壯”以預防中風發病,還提出了“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瘡妙”。《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提到中風的預防可以“依腧穴灸之”。
符教授治療腦病有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辨病辯證治療的基礎上,還針對中風的病因病機和疾病特徵,提出了中風的針灸預防方案,其中,因為艾灸具有溫陽補虛、溫經通絡的作用,在防病保健上具有突出的優勢,因此,在中風的預防和治療上,符教授重視十分重視灸法的應用。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可以預防中風的艾灸穴位,大家可以用艾條在這些穴位進行溫和灸懸灸,每穴約5-10分鐘,灸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風池:位於頸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
內關:仰掌,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絶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處。
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取法:在臍上4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張貼於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發表留言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