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情緒

論文撰寫啟迪 談談情緒病 (二) : 血清素

論文撰寫啟迪

談談情緒病 (二) : 血清素

 

鬧情緒失眠的病人,在中醫診治前,大多曾看過西醫和服過西藥。但他們大多發覺原有的症狀不但沒有紓緩,反倒產生了很多其它不適症狀。這種情況下,我都會要求病人將西藥一併帶來看看。結果最最普遍的藥物有兩類—-第一類是選擇性5-羥色鞍再攝取抑制劑 (SSRI – 俗稱血清素),而另一類多是安眠藥。

這難怪一般病人服藥後,尤其是服藥初期,時常會感覺其它不適,而不適主要是所服用過的SSRI這類抗抑鬱藥物所引起。SSRI藥物是現時西醫廣泛用來治療抑鬱病的藥物,常用的SSRI藥物有Fluoxetine (商品名稱Prozac),Paroxetine (商品名稱Seroxat),Sertraline (商品名稱Zoloft),Citalopram (商品名稱Lexapro)及Fluvoxamine (商品名稱Luvox)等等。雖然這些SSRI藥物聲稱較上一代「三環類抗抑鬱藥(TCA)」已安全不少,但它們的副作用卻還有不少,最常見的包括心跳加速,噁心,顫抖,頭痛,眩暈,睡眠紊亂,疲乏,性功能障礙,更甚的是有研究報導説某些SSRI藥物治療兒童和青少年抑鬱障礙患者有增加自殺風險。

由於上述SSRI藥物的一大堆副作用,相信祇有極少數西醫願意主動在處方時,將藥物的副作用告訴病人。原因是(i)害怕諸多藥物副作用會嚇倒病人,以致病人流失;(ii)避免在說明藥物副作用後,更易令病人有某些預期心理,以致在服藥後,產生副作用的機會反而提高。 另者由於SSRI藥物的藥效,必須於服藥後2 – 4星期才開始漸漸產生作用,但在這段時間,從病人身心來説,病人不單未有預期的對症藥效,反之,不同的副作用卻陸續呈現。因此,為了處理這些副作用,有不少西醫會在處方SSRI藥物的同時,也一併處方其它紓緩性藥物以掩蓋病人在剛開始服用SSRI藥物時所產生的副作用。這好比病人在服用NASIDS類止痛藥物時要多服胃藥一樣。但細心想想,假若醫生在處方SSRI藥物時能夠主動解釋藥物的功能及副作用給患者,個別患者在藥物副作用可忍受程度下,真的還需要服用其它非必要的藥物嗎?

俗話謂「解鈴還須繋鈴人」,因此治療抑鬱症,除了藥物之外,情緒輔導及家人朋友關顧至為重要。另外,及早的中醫介入亦非常有效,據近代針灸臨床研究發現,於SSRI藥物治療時,如配合中醫針灸治療,以針刺頭部督脈經穴(百會,神庭,印堂)為主,再加體針穴位(內關,三陰交,合穀,太衝)及孫氏舌針穴位(腦樞、腦源、腦中、心、膽、肺)等等以健腦調神、疏肝解鬱。臨床上,能夠針藥兩者配合相互協同,不但可以提高整體療效、減輕SSRI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還可以縮短SSRI藥物的療程和加快減少藥物處方量。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    2014

論文撰寫啓迪 談談情緒病 (一) : 論文開題

論文撰寫啓迪

談談情緒病 (一) : 論文開題

 

正在修讀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舌針合加味甘麥大棗湯治療抑鬱症失眠的臨床研究」。我選擇這課題的原因是很多就診的病人都有失眠這徵狀,當中有不少是因受情志失調所影響,即現代西醫學所説的情緒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躁郁症等等)。臨床觀察所得,持續頑固性失眠對身心非常困擾,患者往往在失眠與情緒困擾中折騰地生活,睡眠質量一天比一天差劣,亦令身心情緒病況不斷在惡性循環中愈發嚴重。

現代西醫學主要是應用抗抑鬱藥物(俗稱血清素)與鎮靜藥等聯合使用,在臨床上取得一定的療效,然而不少患者反映藥物副作用大,長期使用還可產生藥物依賴性,停藥後易出現戒斷反應,嚴重的是有些抗抑鬱藥本身還有致失眠作用。因此,我希望透過傳統中醫學,擬用舌針配合中藥治療抑鬱失眠症,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抑鬱失眠患者生活質量。

解構論文研究當中所包括的主要元素有四項:舌針、甘麥大棗湯、抑鬱症和失眠 (另文詳述)。而臨床研究對象是有失眠症狀的抑鬱症病人,進行研究時首先將納入研究課題的對象分成3組(中藥組、舌針組及針藥組),每組以30例進行全程治療;治療以每天1次(針刺加中藥),10次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以評價療效;整體療效以不同評價指標/量表在治療前、治療1療程後、療程結朿時、療程結朿後一月以及療程結朿後三個月時進行評測;最後將臨床所采集的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果後撰寫完成論文。

總的來説,論文研究的目的是採取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通過單純舌針、單純中藥及舌針配合中藥的不同對比,以評估各種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並觀察抑鬱症失眠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情況。

註冊中醫師  陳澤鵬  2014

書報讀後 – 皮膚病與情緒

經濟不景 皮膚問題增

英國皮膚病學家協會的調查顯示,九成皮膚科醫生和護士認為,自英國信貸緊縮,由壓力引致的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疾病增加;當中5%認為經濟不景氣,壓力導致皮膚病的個案「大幅增加」。近半受訪者認為,人們不重視引致皮膚問題的心理壓力。    01/08/2012 晴報

書報讀後(一) 皮膚病與情緒

其實,情緒壓力不單大幅增加濕疹和牛皮癬個案,同時亦會增加產生脫髪、痤瘡、面部色斑、蕁麻疹、神經性皮炎及帶狀皰疹的可能。

    • 脫髪 : 精神壓力會令激素突然增加,使血液循環出現問題後繼發脫髪;
    • 痤瘡 : 在焦慮狀態下大量進食甜食及高熱量食品,可誘發痤瘡;
    • 面部色斑:這通常是由於體內雌激素分泌不足,但極有可能是情緒過分壓抑使情緒不穩,這便會讓皮膚失卻抵抗力而出現色斑;
    • 蕁麻疹 : 即風疹也是一種情緒皮膚病,一般在情緒緊張時,可誘發乙醯膽鹼型蕁麻疹;
    • 神經性皮炎: 當煩躁時,雙手不自不覺往身體感覺最癢的斑疹處猛力的搔抓,搔抓後引致血痕及血痂;
    • 帶狀皰疹 : 通常帶狀皰疹被認為是由於潛伏體內病毒所引起,但也離不開情緒壓力令免疫力降低,可讓病毒有機可乘。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是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惊〉過度興奮或抑制有關。情緒因素令五臟受伐害,使五臟失調後產生病變。這種種病變再反映到皮膚表面,便會發生皮膚病。

 註冊中醫  陳澤鵬@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