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灸助您“回南天”遠離關節痛
2017-03-11 馬瑞、符文彬 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仲春三月廣東天氣變化無常,忽冷忽熱,陰晴不定,近日更是進入了廣東特有的“回南天”。空氣濕度突然增高甚至家中的濕度計都會爆表,牆壁地面都會“冒水”,到處是濕漉漉的景象,戶外則被“濃霧”籠罩,不少市民會出現身重困倦、脘腹脹悶,甚至不思飲食或是大便溏瀉,不少中老年人開始抱怨關節疼痛、酸困重著、行動不利,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其是這全是“濕邪”惹的禍。符文彬教授教您如何在家中進行保健灸以輕鬆應對回南天。
符教授指出春天在五行屬木,人體五臟之中肝亦屬木,因而春氣通肝。春季本應肝氣調達而升發。《內經》有云: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中醫認為肝血充盛則可以濡養筋脈,但出現濕邪困體,則影響肝的升發,肝氣鬱遏則橫逆犯脾,脾虛則濕著痰濕更盛,肝脾相互影響,則出現血不榮筋且痰濕留著於四肢關節而出現疼痛。應以溫陽健脾、行氣化濕為法。
取穴如下:中脘、神闕、足三裡、曲池、內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
定位:
中脘: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神闕:在臍窩中央部。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膝眼: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處。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操作方法:艾條溫和灸懸灸,每穴約5-10分鐘,灸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堅持艾灸以上穴位,不僅幫助您緩解關節疼痛症狀和改善活動功能,還能讓您遠離身重困倦、脘腹脹悶、大便溏瀉這些濕重困身的症狀。
此外,乍暖還寒的春季配合關節局部保暖和適當的祛濕湯水也有幫助哦!
轉載自 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Posted on 22/03/2017, in 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養生篇 and tagged 轉載自符文彬教授工作室.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表留言.
發表留言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