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
是日立夏,開始進入夏季,天氣也漸漸悶熱起來。這個季節,對那些油脂分泌特別多的人們,也相對較容易患上一種冬輕夏重的皮炎-「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它好發於皮脂溢出較多的頭面、胸背等部位,由於過多油脂堆積在皮膚上,令炎症性病變易趨產生。
脂溢性皮炎初起時多表現為局部皮脂增多,皮膚發紅,有油膩性鱗屑或黃色結痂,,後逐漸可擴大成暗紅或黃紅色色斑,在患處可見覆有油膩白色糠粃樣鱗屑或痂屑,嚴重時可有少量滲出液,繼發濕疹,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傳統醫學稱「脂溢性皮炎」為面游風、白屑風等範疇。於「醫宗金鑒 – 外科心法要決」中紀載"面遊風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抓後極癢,抓破,熱濕盛者浸黃水;風燥盛者津血,病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成。";另者,「外科正宗-白屑風第八十四篇」中指出: 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髮中,初期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而又生⋯⋯ 髮中作癢有脂水者⋯⋯ 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化。";然而,近代醫家認為本病多與肺胃積熱,火熱循經上薰,蘊蒸肌膚體表有關。但如果症狀反覆,遷延日久,則多與陰虛體質有關,因此在治療時應積極考慮以滋陰清熱為法則。臨床上,可先予以苦寒之藥以清熱,但苦寒之品易傷陰耗液,所以當邪去過半時,便應考慮用養陰生津之品以固本扶正。一般來說,常同之藥物以黃芩、桑白皮、白花蛇舌草、生薏仁以清熱化濕、配伍赤芍、丹皮、丹參以涼血和營;再以生地黃、玄參、麥門冬、北沙參以養陰;如油脂分泌過多者,可加山楂;面部皮膚瘙癢嚴重者加防風、白癬皮、苦參等;皮損在經期時加重者,可加肉蓯蓉、山萸肉調理沖任。
在調攝護理上,患者應重視忌口,應戒進食辛辣、甜膩食物,以免助濕化熱更傷陰冿。另外 ,切要保持大便通暢,令濕熱之邪有其出路。在局部皮損護理及治療上,患者必須停用面部化妝品,亦要避免用油份過重的藥膏和粉劑以免堵塞毛孔令病程加深;同時切忌用刺激性強的潔膚用品洗滌患處,應經常儘量保持局部皮膚爽潔。最後患者必須注意早睡休息及時常保持心情輕鬆。
註冊中醫 陳澤鵬 5.5.2014
發表留言
Comments 0